让污水处理与经济发展“同频共振” |
[ 信息发布:本站 | 发布时间:2017-02-10 | 浏览:5960次 ] |
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《“十三五”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》,规划提出,到2020年底,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,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5%。规划明确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区提前一年完成。(2月6日人民日报)
水是“生命之源、生产之要、生态之基”。从发展的角度看,中国工业文明发展浓缩了西方两百年的时间,作为代价,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也浓缩了西方两百年的污染史,曾几何时,“太湖美”“汾河清”这样的歌曲在全国的水污染地图面前显得非常尴尬……
我国水污染的加剧,一方面,源于中国人口急剧增长,工业发展迅速,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在急剧扩大;另一方面,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,空间分布不平衡;再加上长期以来在治理方面存在不少短板,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正在蚕食着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。
根据《2015-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》指出,中国13亿人口中,有70%饮用地下水,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。但据介绍,全国90%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。水污染不仅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,而且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,再加上我国污水处理面临着治理起步晚、基础差、要求高的形势,迫切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,出台规划,用大力气,加大全国污水处理和再生行业的投入和发展。
客观地说,经过近年来的不断补齐短板,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经大有改观。数据显示,截至2015年,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2.17亿立方米/日,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%,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%。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,问题也不容忽视,当前我国仍存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区域分布不均衡、配套管网建设滞后、老旧管网渗透严重、重建设轻管理等突出问题。特别是在农村,由于地区分散、人口众多、收集困难等因素,我国还有约1.6亿户的污水没有得到处理。如何以更严的政策举措,加大对未来污水的处理和再生利用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迫切任务。
应该说,此次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《“十三五”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》,并明确提出,到2020年底,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,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5%,这给各地污水处理提出了改进的时间表和挂账销号的任务图,也用实实在在的举措,给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。可以预期的是,在未来,城镇污水处理不仅会在量上实现大幅增长,而且会有质的飞跃,将由“规模增长”向“提质增效”转变,由“重水轻泥”向“泥水并重”转变,由“污水处理”向“再生利用”转变。在农村,也将全面覆盖污水处理设施,使污水处理走向正规化、科学化、标准化。
需要指出的是,在中国经济发展版图上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。然而,多年来高速经济增长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。以珠三角为例,在“世界工厂”创造奇迹的背后,却是被水利界赞为“南国少女”的珠江承受的隐痛。可喜的是,近年来,广佛肇乃至珠三角城市群,在治理水污染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,在联手治理跨界河涌等方面也展开了深入合作,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污水处理收费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,如今在多地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已成新常态。
对照规划提出的要提前一年完成治理任务的目标,应该说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承担的压力还很大,这就需要这些地区加大投入、细化任务,自我加压、主动作为,将这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抓实抓好。相信随着这些硬举措的深入推进,这些地区一定也会在水污染治理、推进清洁生产方面成为先锋,为其它地方的水污染治理作出表率。 |
打印 | 关闭 |